首页 > 东林人 > 科教师者 > 正文

【东林人】与时俱进,与研同行 ——记植物生态学家徐文铎校友

发布时间:2016-12-31 00:00 来源:本站 浏览:

         徐文铎,男,我校1959届林业专业校友,我国知名的植物生态学家、我国沙地森林生态学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生态学博士生导师,历任沈阳市植物学会秘书长,辽宁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等职。曾担任《植物学通报》、《应用生态学报》等全国性学术刊物的常务编委和编委。

1. 立志报国,艰苦求学

 徐先生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立志继承父业。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徐先生怀着满腔热情,积极要求参加抗美援朝的保家卫国战争;1951年被分配到锦州卫校学习,准备援朝,但在学习中发现有晕血症,被确定为终生不能从医;1955年考入东北林学院,逐渐对植物生态学产生了兴趣。早在大学二年级时,徐先生撰写了学术生涯中的第一篇科学论文《小兴安岭凉水地区冷杉生长与环境条件关系的研究》,在周以良教授和郑焕能教授推荐下,在哈尔滨市植物学会年会上宣读和发表,开启了徐先生生态学研究的先端。1959年大学毕业后,徐先生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生物分所(哈尔滨)从事地植物学研究。


2. 追求真理,初露锋芒

 在50多年的学术研究中,徐先生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1962年黑龙江省科委组织大兴安岭植物资源考察,周以良教授任考察队长,徐先生任副队长,考察队由黑河北上,徒步沿呼玛河和盘古河攀登白蛤蜊山,一直到漠河。这次考察奠定了徐先生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和实现科学梦想的思想和实践基础。考察中,徐先生以其敏捷的思维与深厚的学术储备,在白蛤蜊山发现了我国第二块苔原植被。1985年徐先生在研究《中国东北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气候关系》时,再次论证了大兴安岭存在苔原植被,并详细阐明了大兴安岭苔原植被类型的组成、结构、分布等特点及其与气候的关系。直到近年来,我国学者才逐渐认识到大兴安岭存在亚高山苔原。


3. 不懈坚持,敢为学先

 徐先生系统阐明了我国寒温带与温带的植被分界线问题。1964-1966年徐先生负责黑龙江省植被区划和东北植被区划研究任务。黑龙江植被区划比较复杂,尤其是寒温带与温带分界线为全国一级区划界线,是我国植被区划中争论的焦点。徐先生通过两年多艰苦而详尽的野外工作,基本摸清了该区域植被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提出了界线划分指标,并在《植物学报》第一次系统阐述了我国寒温带与温带植被分界线问题,引起了全国植被生态学界的关注,为以后我国寒温带和温带自然地理界线的划分奠定了基础。

 十年动乱期间,1967年开始,徐先生被迫停止了科研活动,下放工厂劳动、当木工、瓦工、锅炉工和暖气维修工。20世纪70年代,世界科技蓬勃发展,生态学亦得到划时代发展,新理论、新文献不断涌现。徐先生利用烧锅炉休班时间阅读了大量文献,为“文革”后立即瞄准科学前沿,在我国第一个系统应用Kira温暖指数和寒冷指数,首次在我国开展植物地理分布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

 1978年徐先生在我国第一个提出用定量方法研究树种分布,并在Kira温暖指数基础上,提出了徐氏湿度指数,得到我国生态学界的认可和广泛应用。同时,在我国率先系统研究了东北地区主要树种、植被类型和景观带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在我国植物生态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刊物《植物学报》、《植物生态学报》发表多篇论文,被国际著名植物生态学家吉良教授称为中国最早开展植物分布定量研究的第一人。其后,徐先生继承和发展了刘慎谔教授的《动态地植物学理论》,研究了地带性顶极与气候的关系,相继发表了《中国东北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气候的关系》、《中国东北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及其预测判别模型》等一系列学术论文,为定量研究东北植被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奠定了基础,使动态地植物学理论从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

 1980年徐先生在研究东北地区树种地理分布与气候关系时,在浑善达克沙地东部发现了世界上罕见的云杉新树种即沙地云杉(Picea mongolica (H. Q. Wu) W. D. Xu)(1994)。这一发现得到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1998年在北京香山通过我国裸子植物分类学家权威鉴定。为了保护好这一世界上罕见的沙地生态系统,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提出了我国沙地森林生态学基础理论,并在“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下,出版了《中国沙地森林生态系统》专著,本书得到了我国生态学家张新时院士、阳含熙院士的推荐出版。从1993年至2003年的10年间,仅沙地森林生态学研究就获六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出版了《沙地云杉林生态系统研究》一书。 


4. 老骥伏枥,追求卓越

 瞄准学科前沿,推进沙地森林分子生态学研究。1995年徐先生已是,仍然奋斗在科研一线,指导学生们深入开展沙地森林生态学理论研究,在沙地森林宏观生态学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沙地森林分子生态学的研究。从磷脂酶D入手研究沙地云杉抗干旱反应特征;从保护酶、抗坏血酸、自由基等方面开展沙地云杉对干旱胁迫伤害的修复机理研究;进而研究了超氧化物歧化酶清除超氧的生态过程和机理以及沙地云杉抗旱反应早期信号传递、基因转录和表达间的关系。当时,这些研究在国际生态学研究中刚刚起步,为十分活跃的前沿领域,徐先生立足学科生长点,体现了超前的国际视野。

 潜心研究,开创我国城市森林生态学新领域。2000年新世纪伊始,徐先生全身心投入城市森林生态学研究。城市森林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尚未建立。为推进城市森林生态学的发展,年近古稀的徐先生仍奋斗在科研的第一线,参加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城市森林生态学研究”、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森林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等研究课题。他亲自组稿、撰稿、审稿、统稿,编辑了我国第一部《城市森林生态研究进展》文集以及《沈阳城市森林》等专著。他主张城市森林研究不同于自然界中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应侧重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研究。从2000年至2014年15年间,发表了我国城市森林研究的代表性论文30多篇,参编专著5部,成为我国城市森林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2006年以沈阳城市森林构建模式研究成果,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5. 传道授业,寄望后生

 徐先生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多年来,他到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大学等院校给大学生们讲授《植物生态学》课程,亲自带领大学生进行《植物分类学》野外实习。同时为中、小学生们讲解生态学科普知识。徐先生对自己培养的研究生更是严格要求,他给研究生们的寄语是:“科学创新的般若,在于灵感与勤奋,而勤奋是灵感的基础,只有勤奋才能孕育更大的般若。因此,一个植物生态学家,如果不亲身到大自然中观察,培养对植物种和植物群落的深厚感情,积累丰富知识,只用别人收集的数据,靠电脑代替自己的头脑,搞数字游戏,这样的创新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徐先生培养的研究生,目前已成为我国跨世纪学术代头人,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和具有一定影响的植物生态学者。

6. 硕果累累,继续前行

 2014年是先生80华诞和在生态所从事科研工作55年的重要时刻,在半个多世纪中,先生踏遍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四盟的白山黑水,搜集了大量第—手资料,发表200多篇学术论文,主编和参编10多部专著。这是先生孜孜不倦、辛勤耕耘、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结果。作为徐先生的学生,我们感到十分荣幸。

 恩师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学风正派,勇于献身科学事业和实现科学梦想的精神和追求,使我们深受教诲,终身受益。先生突出的科学成就己被收入多部名人录中,最令我们欣慰和荣幸的是,80岁的恩师目前仍然精神矍铄,热情饱满,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国梦和培养更多高端人才而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校史
学校概况
历任领导
现任领导
大事记
校友会
总会介绍
校友会章程
校友分会
校友理事
东林人
勤勉政者
商海精英
科教师者
创业先锋
东林动态
学校要闻
总会动态
校友活动
校友杂志
相册视频
校园风光
活动影像
值年留念
联系我们